1992-2003:回望本土巨头与外资企业的战国之始2020-11-06 03:43
编者按:2019年,正值建国70周年历史节点,全国19城大同步,尤其发售《70年城市商业变迁史》大型专题策划,追溯过往70年城市与商业发展脉络,以史为鉴,探路商业与城市融合的更好可能性,最后将汇聚稿本。经过十余年改革开放建设后,1992年,邓小平南巡深圳公开发表重要讲话,中国对外开放的春风讯速从沿海向内地前进。同年5月,武汉获批为沿江对外开放城市,并成立了实施沿海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。到了1992年10月,国家确认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,武汉市场逐步完全恢复集市贸易,内陆城市武汉被月推上对外开放的前沿,大武汉各类型市场的建设和发展,再一步入了历史的崭新时期。武汉商业更加对外开放本土企业的强势兴起今天,故事就从1992年开始谈起。那个时候国企开始升格,大批工厂职工下海创业,走街串巷贩卖小商品的,沿街叫卖零食水果的,还风行起一种叫扁担的职业早已卸任的老陈告诉他。在老一辈武汉人的记忆里,当时的武汉也许是创业最差的时代。自古以来之后有天下第一街美誉之称之为的汉正街,沦为商业蓬勃发展的缩影。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,汉正街市场逐步向大规模、高档次扩展,特别是在唤起了个体户向规模经营拼死登顶的积极性。改革开放之初的汉正街(图源:《武汉图鉴》)当年汉正街的个体户劳动协会会长杨占芬卖给一个27㎡的小房间,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,第二个年头就能买下长虹市场1000㎡的经营场地开设玩具工厂,逐步沦为汉正街玩具礼品市场的巨头之一。老陈嘴里的创业传奇每天都在汉正街首演。有统计资料指出,1992-1999年之间,汉正街已完成了总投资额大50亿元的三期改建工程,新建商场、住宅276万㎡,构成64个大中型市场,汉正街市场中心大楼、杨家三镇服装城、金昌布匹商城、华中皮具商城、立体停车场等等陆续投入使用,到1999年就构建销售额120亿元。汉正街已沦为万商云集、车水马龙的商业旺区,也是武汉知名的旅游景点之一。90年代的武汉,本土大型连锁企业也开始构成规模。个人创业的小确幸与大企业的自我茁壮,带给的不仅是汉正街里杨占芬们的红火日子,更加成就了毛冬声、徐良喜、严规方等一大批中国商界传奇人物。1992年,徐良喜创立了武汉欧亚约,3年后,坐落于青年路的欧亚约艺术家私大世界竣工,沦为当时武汉地区仅次于的中国高档家具卖场,从此踏上了沦为全国著名家具连锁商场的品牌之路。90年代欧亚约艺术家私大世界开业(图源:欧亚约)同年,本土商业巨头的武商集团也步入了崭新起点,在董事长毛冬声的率领下,鄂武商登岸深圳证券交易所,沦为湖北第一股、中国商业第一股。在此之前,武汉商场早已已完成了首笔贷款改建商场、正式成立了首家股份制企业的历史伟业。杨家武汉商场(图源:网络)上市给武商带给了前所未有的财富,武商靠这笔资金打造出了武商摩尔城。1996年9月,武汉广场(后改名为武商广场用于至今)月开业,首月就构建就构建赢利,20个月交还投资成本,并从那一年起夺得 中国单体百货经济效益第一桂冠至今。1999年,投资7亿元修建的世贸广场购物中心开业。武商集团用空中连廊将3座大商场连为一体,使单体商场发展壮大为扎堆经营、错位发展的综合物业。凭借多年来在中国商界创下的众多第一,一直占有了武汉商业发展的最重要地位。2009年的武商摩尔城(图源:网络)另一边,中商集团某种程度正在严规方的率领下,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,中南商业大楼凭借三项改革措施,构建3年销售收入6.2亿元。现在无法想象那时的疯狂场景,柜台总是被挤垮。一位在中南商业大楼从业十几年的高管说道。1997年,以白领阶层为目标消费群的中商广场开业,与中南商业大楼构成中商双子星座。中南商业大楼(图源:湖心图书馆)同年,严规方力排众议,在当时的城乡结合部、商业并不繁盛的徐东路选点创立中商徐东平价广场,把国外仓储模式与武汉市消费特点结合,构成独有的餐馆+百货+家电的混合经营模式,奠下了徐东商圈的基础。